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
馬丁沃夫:負利率不是全球央行的錯
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.沃夫。 圖擷自Martin Wolf: The Elites and the People活動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.沃夫(Martin Wolf)撰文指出,負利率並非全球央行的錯,怪罪他們並不公平。馬丁.沃夫指出,西方金融危機爆發迄今已過了將近九年,利率仍停留在超低水準,如今全球經濟有四分之一甚至陷入負利率的處境,這種情況令人憂心。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執行長芬克批評,低利率讓儲蓄者存的錢報酬率極低,不敷退休生活所需,因此被迫縮衣節食,把原定的支出省起來。德國財政部長蕭伯樂甚至把德國新選擇黨的勢力興起,歸咎於歐洲央行(ECB)實施的政策。馬丁.沃夫說,資產管理公司和債權國財長高喊「拯救儲蓄者」,其來有自,但這不表示反對意見就沒有道理。癥結在於,全球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是,與投資機會相比,儲蓄相對過多,貨幣政策當局實施的政策不過是協助確定利率水準與現況相符罷了,儲蓄者能獲得多少報酬終究得取決於市場力量,只是現在的存款利息微乎其微。馬丁.沃夫認為,導致目前儲蓄過剩(或投資機會稀少)的因素,有的在危機前就存在,有的是危機後才發生。早在2007年之前,實質長期利率已經在下滑了;危機爆發後,民間投資疲弱、公共投資縮減、生產力成長趨緩和危機留下的債務爛攤交互作用,導致均衡實質利率下降。後危機時期新興經濟體的強勁需求一度局部抵銷這些趨勢,但如今這種平衡力量也已消退。馬丁.沃夫說,把實質利率下滑全部怪罪於貨幣政策,是謬誤的。貨幣政策的確決定短期名目利率,進而影響長期利率。但央行的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,這意味實施讓總需求與潛在供給取得平衡的貨幣政策。央行只是發現,此刻需要實施超低利率,才能達此目標。簡言之,超低利率應視為當前經濟病症的症狀,而非病因。不過,質疑目前實施的貨幣政策是不是最佳藥方,是對的。馬丁.沃夫說,這可從三點來看。一,銀行無法把負利率政策造成的損失轉嫁給存款戶,因此銀行可能受傷。二,若不對存款兌換成現金設限,負利率可以實施到什麼地步會受到限制。三,基於這些理由,當前負利率政策的實施結果可能弊大於利。即使是支持者也認為,這種政策有其局限。馬丁.沃夫說,隨著貨幣政策變得更極端,要微調時也變得更困難,因此,財政政策就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。他說,現在的資金變得如此低廉,各國政府還執著於限制公共債務,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他認為,最佳的政策是在提高潛在供給的同時,也支持總需求。重要的元素包括結構性改革,以及積極的貨幣與財政擴張政策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